成语有关九的成语
有关九的成语-下载尊龙凯时app
因篇幅关系,九的成语只列出前 60个
成语 | 解释 | 出处 |
---|---|---|
走一百里路,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。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。 | 《战国策·秦策五》:“诗云:‘行百里者半九十。’此言末路之难也。” | |
九霄:天的最高处。比喻无限高远的地方。 | 元 无名氏《抱妆盒》第二折:“太子也,你在这七宝盒中,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。” | |
十头羊倒用九个人放牧。比喻官多民少,赋税剥削很重。也比喻使令不一,无所适从。 | 《隋书 杨尚希传》:“所谓民少官多,十羊九牧。” | |
九州:指全中国。月亮普照全中国,而人间苦乐不同,少数人过着吃喝玩乐奢侈豪华的生活,好多人却过着饥寒交迫的苦日子。 | 《京本通俗小说·冯玉梅团圆》:“月儿弯弯照九州,几家欢乐几家愁?几家夫妻同罗帐,几家飘散在他州?” | |
指与实际情况很接近。 | 老舍《柳屯的》:“我不敢说是明白他,不过讲猜测的话,我或者能猜个八九不离十。” | |
慕:羡慕。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羡慕。形容才貌出众,人人羡慕。 | ||
比喻有极大的可能性。 | 《新编五代史平话·唐史》:“今天下之势,归韦温的十之八九。” | |
指绝大多数,大致不差,差不离。 | 唐 杜甫《负薪行》:“土风坐男使女立,男当门户女出入。十有八九负薪归,卖薪得钱应供给。” | |
绕了不少圈子,最后又还了原。 | 秦兆阳《回答》:“我这个糟老头子捡点破烂,虽说有点霸道,九九归一,也是生活逼的。” | |
形容很有把握;十分可靠。 | 清 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:“如此一行,只怕这事例有个十拿九稳也不见得。” | |
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。比喻非常大的力气。 | 元 郑光祖《三战吕布》第三折:“兄弟,你不知他靴尖点地,有九牛二虎之力,休要放他小歇。” | |
形容浑身病痛。 | 清·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一百二回:“如今我的身子是十病九痛的,你二嫂子也是三日好两日不好。” | |
九:表示多数。许多牛身上的一根毛。比喻极大数量中微不足道的一点。 | 西汉 司马迁《报任少卿书》:“假令仆伏法受诛,若九牛亡一毛,与蝼蚁何以异?” | |
形容人民大量死亡或逃亡后的荒凉景象。 | 晋 葛洪《抱朴子 用刑》:“天下欲反,十室九空。” | |
先秦到汉初各种学说派别的总称。 | 汉 刘安《七略 诸子略》中把诸子思想分为十家,即:儒、道、阴阳、法、名、墨、纵横、杂、农、小说十家,除掉小说家,就称为九流。 | |
羊肠:像羊肠一样崎岖曲折的小路。九曲:有许多曲折的地方,指河道曲折。形容崎岖曲折的小径和弯弯曲曲的河道。也指道路的艰难。 | ||
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。用以比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。 | 五代·王定保《唐摭言·自负》:“袁州出举人,亦犹沅江出龟甲九肋者,盖稀矣。” | |
春秋时管仲辅助齐桓公“一匡天下,九合诸侯”,建立霸业。后亦以“一匡九合”指立国大事。 | 《旧唐书·郑畋传》:“臣始仕从戎,爰承指顾,禀三令五申之戒,预一匡九合之谋。” | |
①形容曲折回荡。②犹三番五次。 | 清·李渔《奈何天·逃禅》:“诵真经三回九转,敲钟磬动地惊天。” | |
形容说话虚妄不实。 | 元·尚仲贤《气英布》第三折:“咱则道舌刺刺言十妄九,村棒棒呼幺喝六。” | |
好象肠子在旋转。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。 | 《柳荫记》:“难坏人这阵无计想,好叫人回肠九转无主张。” | |
《周礼 秋官 朝士》:“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。左九棘,孤卿大夫位焉,群士在其后;右九棘,公侯伯子男位焉,群吏在其后;面三槐,三公位焉,州长众庶在其后。”郑玄注:“树棘以为位者,取其赤心而外刺,象以赤心三刺也。槐之言怀也,怀来人于此,欲与之谋。”后以“三槐九 | 《周礼·秋官·朝士》:“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。左九棘,孤卿大夫位焉,群士在其后;右九棘,公侯伯子男位焉,群吏在其后;面三槐,三公位焉,州长众庶在其后。” | |
饭食中多糠。形容穷苦。 | 元·关汉卿《救风尘》第三折:“拼着个十米九糠,问甚么两妇三妻,受了些万苦千辛。” | |
谓严刑拷打。 | 元·郑廷玉《后庭花》第二折:“待要你十拷九棒,万死千生,打杀这个射粮军,哥也,你可甚么那得甚福。” | |
走十步,回头看九次。形容恋恋不舍。比喻犹豫不定。 | 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伯喈夫妻分别》:“他那里,漫凝眸,正是马行十步九回头。” | |
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。比喻极其微小,微不足道。 | 陈毅《感事书怀》诗:“九牛一毫莫自夸,骄傲自满必翻车。” | |
旬:十天叫一旬。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。形容家境贫困。 | 汉·刘向《说苑·立节》:“子思居于卫,缊袍无表,二旬而九食。”晋·陶潜《拟古》诗:“三旬九遇食,十年著一冠。” | |
指等级和类别多,有种种差别。 |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75回:“只不过这会子输了几两银子,你们就这么三六九等儿的了。” | |
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。形容赌博经常输钱。 | 明·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十二:“岂知家私有数,经不得十转九空,似此三年,渐渐凋耗。” | |
儒:旧指读书人。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,读书人列为九等,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。后指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苛待。 | 宋·郑恩肖《心史》:“一官、二吏、三僧、四道、五医、六工、七猎、八民、九儒、十丐。” | |
指全中国。 | 清·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二回:“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,代天宣化,岂肯颠倒,强人所难。” | |
泛指所有的江河。 | 《四游记·灵耀分龙会为明辅》:“却说次日众真君聚朝奏玉帝曰:‘当年五月二十五日,起分龙会,会集九江八河、五湖四海各宫龙王赴会迎雨。’” | |
济:帮助,周济;九区:指全国。以自己的力量周济全国的民众。 | 唐·卢照邻《三国论》:“有大贤而不能用,睹长策而不能施,便谓力济九区,智周万物,天下可指麾而定,宇宙可大呼而致也。” | |
合:聚集。匡:救助,帮助,拯救。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”的省略语。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,称霸华夏,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。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。 | 战国·赵·荀况《荀子·王霸》:“九合诸侯,一匡天下,为五恒伯长。” | |
热气上升为蒸,火干为熯。喻久经熬炼。 | ||
旧时形容妇女无比贞节刚烈,宁死不失身。 | 元·李行道《灰阑记》:“拼守着七贞九烈,怕甚么六问三推,一任他万打千敲。” | |
九世:九代。九代人居住在一起不分家。 | 《新唐书·孝友传序》:“张公艺九世同居,北齐东安王乐、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,表其门。” | |
寓言:有所寄托的话;十九:十分之九。十分之九是寓言。泛指文章的情节多属虚构。 | 战国·宋·庄周《庄子·寓言》:“寓言十九,重言十七。” | |
形容亲戚朋友很多。 | 元 尚仲贤《柳毅传书》第一折:“受千辛万苦,想十亲九故,在三江五湖。” | |
指变化多端。 | 宋 张君房《<云笈七签>序》:“至如三奔三景之妙,九变十化之精,各探其门,互称要妙。” | |
贞:贞操;烈:节烈。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。 | 元·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第三折:“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,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。” | |
谓重重忧愁萦绕心怀。 | 明·邵璨《香囊记·得书》:“我终日里愁肠九转,到如今尺素空传,越教人中心惨然。” | |
百六:古代认为4617岁为1元,初入元106岁;阳九:106岁中有灾岁9。指灾难年份或厄运。 | 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律历志上》:“《易》九厄曰:初入元,百六阳九。” | |
比喻各有各的想法,各有各的做法,很难求得一致。 | 李茂荣《人望幸福树望春》:“你姓张,他姓李,人多心多,十家锅灶九不同。” | |
品:等级。从魏晋南北朝开始实行选拔官吏的等级制度。 | 《晋书·刘毅传》:“至于中正九品,上圣古贤,皆所不为,岂蔽于此事而有所不周哉,将以政化之宜无取于此也。” | |
数九:从冬至起,每九天为一“九”,三九、四九最寒冷。最寒冷的那些日子。 | 清·无名氏《隔帘花影》第十回:“到了那十二月,数九寒天,下的大雪,把破瓦窑门屯住。” | |
犹言归根到底。 | 清·韩邦庆《海上花列传》第34回:“虽然沈小红性命也无啥要紧,九九归原,终究是为仔耐,也算一桩罪过事体。” | |
裂:分裂。形容漏洞百出,缝隙很多。 | 宋·释普济《五灯会元》:“僧问慧颙禅师曰:‘如何是无缝塔?’师曰:‘八花九裂。’” | |
形容态度十分坚决。 | 清·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回:“旁人只说是慢慢的劝着就劝转来了,那知他早打了个九牛拉不转的主意,一言抄百总,任是谁说,算是去定了。” | |
形容回环往复的忧思。回肠:形容内心焦虑不安。 | 梁简文帝《应令》:“望邦畿兮千里旷,悲遥夜兮九回肠。”唐 冯延巳《酒泉子(芳草长川)》:“风微烟澹雨萧然,隔岸马嘶何处。九回肠,双脸泪,夕阳天。” | |
指各种行业。 | 顾笑言《你在想什么》:“矿山是除了神话中的仙境之外,最令人神往的去处,而三教九流,九行八业之中,矿工是最崇高的职业。” | |
九世:九代,形容历时久远。指久远的深仇。 | 《公羊传 庄公四年》:“九世犹可以复仇乎?虽百世可也。” | |
比喻很少有,多年也难遇到一次。 | ||
贞:贞操;烈:节烈。封建社会用来赞誉妇女的贞烈。 | 元·无名氏《合同文字》第三折:“他元来是九烈三贞贤达妇,兀的个老人家尚然道出嫁从夫。” | |
犹言天下。泛指全中国。 | 唐·卢照邻《登封大酺歌》:“九州四海常无事,万岁千秋乐未央。” | |
接三:新娘出嫁后三天回娘家;换九:结婚九天双方互送礼物。指结婚嫁娶的风俗。 | 清·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66回:“你长大出嫁的时节,我与你打簪环,做铺盖,买梳头匣子,我当自家闺女一般接三换九。” | |
形容为民除害的英勇行为。 | 汉·刘安《淮南子》 | |
指宗教或学术上的各种流派。也泛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。三教:指儒教、佛教、道教;九流:指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。 | 宋 赵彦卫《云麓漫钞》第六卷:“(梁武帝)问三教九流及汉朝旧事,了如目前。” | |
谓相当稳妥可靠。 | 元·李行道《灰阑记》第二折:“我则道嫁良人十成九稳,今日个越不见末尾三稍。” | |
九五:指帝位。指帝王的尊位。 | 《宋书·武帝纪》:“夫或跃在渊者,终飨九五之位。” |